■個人簡介 張輝
齊河縣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首席技師,齊魯文化之星,中國黑陶藝術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
從事黑陶藝術創(chuàng)作30多年,擅長雕刻技藝。在繼承傳統(tǒng)黑陶雕刻制作的同時,更專注與其它工藝的融合,使現代黑陶的裝飾語言變得更加自由豐富。
■部分入展作品
1999年,參加千禧年編鐘圖案模型制作《中華和鐘》。
2018年8月,作品《裂-變》榮獲第三屆中國黑陶藝術展特別金獎。
2018年9月,作品《階》榮獲2018中國“漢博杯”工藝美術創(chuàng)意設計大賽金獎。
2018年10月,榮獲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榮稱號。
2019年4月,作品《昌》榮獲山東工美年度精品獎。
2019年8月,作品《裂變2》榮獲中陶協(xié)大地獎—特別金獎。2019年9月《裂-變》獲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陶藝展區(qū)獲獎提名。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胡兵通訊員段慧志華田彬
10月18日,張輝坐在工作室里忙活著,他正在雕刻黑陶作品。一塊泥胎在張輝的手中,變成了一件藝術品,他用刻刀小心翼翼地雕刻著。過去30多年里,張輝一直沒有離開過泥土和陶藝。他創(chuàng)辦的黑陶工作室是原齊河黑陶廠的老班底,傳承著齊河黑陶工藝。如今,他的作品《裂-變》獲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陶藝展區(qū)獲獎提名,聞名全國。
不要鐵飯碗,只要泥飯碗
17歲時,張輝把自己畫的三張畫怯生生地遞到了時任齊河黑陶廠廠長劉浩手里。劉浩看完他畫的人物、暖瓶和筆筒,認為他很有靈性,同意他來黑陶廠學習。
張輝就是用這三張畫打開了人生之路,蜿蜒延伸成了他一生無法偏離的軌道。
張輝是齊河縣華店鎮(zhèn)尹屯村人,當代黑陶藝術家,現任齊河縣張輝黑陶工作室總經理。眼前的張輝戴著眼鏡,坐在臺燈下,聚精會神地雕刻黑陶作品。
時間倒回到1987年,張輝也像現在一樣,整天在雕刻黑陶。張輝說,那一年,齊河黑陶廠開始招工,在韓錦堂老師的推薦下,向劉浩老師學習黑陶技藝。他是進廠的第十二個學員。
入廠初期的艱辛就不必說了,張輝用勤奮和天賦贏得了劉浩的認可,從一名普通員工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了齊河黑陶廠的“二號人物”。
1990年,張輝的人生出現了一個重大抉擇:他在北京某工廠上班的父親申請退休,讓他去接班,手續(xù)已經辦妥。可是,他又舍不得放棄黑陶廠的工作。
劉浩得知這件事后,來到張輝家做工作,他的意思是張輝在黑陶方面是個人才,小小年紀已經出類拔萃,前途不可限量。雖說接班是個鐵飯碗,但埋沒了個人的才能也挺可惜的。希望張輝的父母讓張輝的哥哥去接班,讓張輝繼續(xù)留在黑陶廠發(fā)展,這樣兩個兒子都有很好的前途。張輝的父母商量后同意了,就看張輝的個人態(tài)度了。
劉浩對張輝說:“我都一把年紀了,將來等我退休,這個廠由你來接手,這是多大的平臺。
張輝看到劉浩如此器重自己,最終選擇留在黑陶廠。晏城鎮(zhèn)有個通訊員聽說這事后,專門寫了一篇新聞報道,叫“不要鐵飯碗,只要泥飯碗”,廣播報紙一宣傳,張輝成了當地的名人,當年即獲得縣里頒發(fā)的“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參與制作中華和鐘,載入吉尼斯紀錄
張輝的辦公桌底下壓著一張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參觀編鐘的門票,票面上印的編鐘就是張輝參與制作的,他負責雕刻上面的花紋。2016年,他去北京旅游的時候,認出了這組作品,把票根保存了下來。
這是他學成后第一次接到的“大活兒”,那一年是1999年。劉浩把張輝叫到了辦公室說:“中央工藝美院的袁運甫教授正在鑄造一套中華世紀鐘,做模具遇到了難題,向我們求助,我準備派你跟孟令君去!
張輝面露難色:“這活我恐怕干不了!
劉浩說:“你倆肯定能干得了!你干了12年黑陶,一天干8小時,你想想誰能比你跟黑陶打交道時間長?”
在劉浩的鼓勵下,張輝和孟令君忐忑不安地去了北京。
在張輝辦公室的墻上,還掛著當時制作編鐘的圖片。千禧年來臨之際,國家有關部門策劃以編鐘奏鳴的方式辭舊迎新,準備按照2400年前的湖北曾侯乙編鐘的原型制作120個編鐘,在跨入新世紀之際由國家領導人敲響。這個任務交給了中國科學院,他們又找到了中央工藝美院的袁運甫教授,由他接手此項目,組成了由馬王堆發(fā)掘者、考古學家白金榮,青年陶藝家高峰等人參與的技術攻關小組。
問題就出在模具這關上,他們找的人先后用木雕做模具,一捅一個窟窿;又用石雕做模具,稍不注意就弄個殘缺不齊。最后他們認識到還是用泥塑更易于掌握,但做好后放到窯里一燒就崩裂,主要問題是掌握不好火候。
張輝和孟令君用精湛的技藝征服了這些老專家們,解決了難題。他們一天干8小時,整整忙碌了40多天,順利做出了10個編鐘模型,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
1999年12月30日,勞動人民文化宮內,太廟內外嘉賓云集,國家有關部門正在向北京市人民政府移交國家級藝術珍寶中華和鐘。其后,這套規(guī);趾隁鈩莅蹴绲木庣娮髌份d入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無疑這是張輝作為年輕陶藝家的輝煌一筆。
傳統(tǒng)工藝緊跟潮流,把黑陶作品推向極致
2007年,張輝承包下了齊河黑陶廠的經營權。剛開始獨立出來,境況確實不妙,張輝整天為銷路發(fā)愁。他對銷路不熟悉,就跟別人合作,自己集中精力抓質量。這也為張輝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獲獎作品奠定了基礎,他一直沒有放下對藝術的追求。
張輝在黑陶藝術上尊崇傳統(tǒng),又銳意于借鑒和創(chuàng)新。他把黑陶工藝的浮雕和鏤空技藝推向了極致,刀法之細密刀工之精湛幾近化境,線條之飄逸紋路之華瞻奪人魂魄。
當你走進張輝黑陶的展室,移步于琳瑯滿目的黑陶藝術品之間,你會對其藝術造型的瑰麗多變和表現手法的純正端雅由衷贊賞。
齊河黑陶作品以嚴謹細致著稱,在選料、設計、造型、雕刻等方面非常講究。齊河黑陶選用黃河下游沖擊平原純凈細膩的膠土為原料,經手工淘洗、拉坯等數十道工藝,采用獨特的“封窯熏煙滲碳”法燒制而成,黑如漆、明如鏡、硬如瓷、聲如磬,達到當代中國黑陶的最高境界!2500件,選了440件,作品帶到景德鎮(zhèn)去。270件,又入圍了。前30名到北京去展覽。前8名,就是提名獎。”張輝說的這件作品就是《裂-變》,在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陶藝展區(qū)獲獎提名。
張輝的創(chuàng)作思路體現了傳統(tǒng)工藝和現代意識的結合。評委在點評作品時的意見是:“張輝采用新的拉坯方式,還有裂紋、刀切裝飾,使黑陶打磨發(fā)亮。這件作品的結構穿插,不知要打磨多少次,稍有用力就會斷,因此,作者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是評委和觀眾能夠感知到的。”“這種不規(guī)則的效果,讓人有截然不同的感覺。就像一個小區(qū)的燈光,這是亮的,那是黑的。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從小角度,反映出祖國建設的成績!睆堓x談及作品《裂-變》時說,透過這些窗戶看到千家萬戶,產生了裂變的效果,寓意國家發(fā)展提上快車道,在70年的歷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